肺氣虛證
A+醫學百科 >> 肺氣虛證 |
肺氣虛證(Deficiency of Lung Qi),肺氣虛損不足所引起,臨床以咳喘無力、痰液清稀、畏風自汗等為主要表現的證候。多見于咳嗽、哮喘、自汗,以及西醫的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氣腫、肺心病等疾病。
關于肺氣虛,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內經》談及肺氣虛的病因病機。隋代《諸病源候論》闡述了汗出病候與肺氣虛損、衛陽不固的關系。宋代楊仁齋(即楊士瀛)的《仁齋直指方論》認為肺氣虛進一步發展即為肺陽虛證。明代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指出肺氣虛的主要癥狀是虛喘。清代程鍾齡的《醫學心悟》指出肺氣虛有因“脾虛不能生肺”而成者。
肺氣虛證的成因為勞傷、久咳、暑熱及重病之后,損傷肺氣,或脾虛不能上升清氣于肺,而致肺氣虧少,功能活動減弱。肺氣虛證的臨床表現為咳喘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易感外邪,氣短乏力,面白神疲,舌淡苔白,脈弱等。由于肺主氣而司呼吸,有輸布精微至全身,通調水道的作用,因而在病理上,肺氣不足將導致胸中宗氣虧少,呼吸失司;衛氣不足,衛外不固,易被外邪所襲;肺氣虛少不能通調水道、布散精氣而致水液失調,臟腑及周身失養。所以肺氣虛的辨證要點大致有以下幾方面:①咳嗽聲低無力,喘息短氣,聲怯懶言,痰多清稀。②面色不榮,畏寒自汗,疲乏無力,易患外感,或脾氣虛導致大腸傳送無力而致便秘,雖有便意而大便難下伴汗出氣短。③除上述肺經癥狀與全身表現外,多見舌質淡,苔薄白,脈虛或細弱。
肺氣虛又可發展為肺陽虛,癥狀比前述更加嚴重,且有背寒怕冷,反復感冒等陽虛表現。如肺氣虛與脾虛或腎虛同時存在,可出現浮腫、小便不利。
肺氣虛證的治療以補益肺氣為主。肺虛咳喘可用補肺湯或人參胡桃湯;肺衛不足易感外邪可用玉屏風散;合并肺陽虛者可用保元湯。
出自A+醫學百科 “肺氣虛證”條目 http://www.crossoverdream.com/w/%E8%82%BA%E6%B0%94%E8%99%9A%E8%AF%81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肺氣虛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