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傷科按摩學/急性腰扭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傷科按摩學》 >> 脊柱部傷筋 >> 腰部病癥 >> 急性腰扭傷
中醫傷科按摩學

中醫傷科按摩學目錄

腰部脊柱是一根獨立的支柱,承擔著人體百分以上的重力,并從事著復雜的運動。其前方只有松軟的腹腔和髂腰肌,附近僅有一些肌肉筋膜韌帶,無骨性結構的保護。故在負重或不協調的運動中,椎體間關節、后關節、腰關節、骶髂關節、韌帶及周圍的肌肉、筋膜等極易受到損傷。急性期若未能給予有效治療,容易轉變為慢性,成為頑固的腰背痛

【病因病理

1.病因 在長期的生活和勞動中,不少人有過腰部扭閃的經歷。導致腰部扭傷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情況:

(1)彎腰提取重物或挑擔、舉重時,由于身體兩側用力不平衡,致使腰部的肌肉、筋膜、韌帶、關節的單獨損傷,或兩重以上的組織同時扭傷。正如《金匱翼》記載:“瘀血腰痛者,閃挫及強力舉重得之。”

(2)在外力作用下,脊柱的過屈或過伸動作均可引起腰扭傷。或腰部直接受外力的推動,使腰部筋肉扭傷或撕裂,甚至造成撕脫性骨折

(3)站立姿勢不正確,突然扭轉腰部或呵欠、劇咳等,均可引起腰部扭傷或岔氣。

2.病理 由于外力的作用,脊柱關節發生超出正常生理活動范圍的一過性過度牽扯及扭轉后,其小關節或周圍筋肉組織發生移位、扭轉或撕裂,致組織充血腫脹,日久瘀坑機化形成粘連。關節囊破裂時,伴有關節內出血、腫脹,機化后形成索狀結締阻織,造成關節內粘連。偶有韌帶的過牽而把其附著的骨組織撕下,造成撕脫性骨折,或引起腰背筋膜及神經組織損傷。《金匱翼》記載“蓋腰者,一身之要,屈伸俯仰,無不由之,若一有損傷,則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說明了氣滯血瘀、筋位不合是急性腰扭傷的主要病理改變。

臨床表現與診斷】

(一)臨床表現

1.腰背痛 發病驟然,傷后即感腰部一側或兩側局限性疼痛。病人常能指出準確的疼痛部位(這一點在診斷上極為重要)。有些病人在受傷時感到有清脆的響聲或韌帶撕裂樣感覺,隨后疼痛為持續性。疼痛輕者可勉強行走,重者完全不能活動。在大聲說話、呵欠、咳嗽或大、小便用力時均感疼痛加重。

2.局部壓痛點 在扭傷早期,受傷局部多有固定壓痛點,并與自述疼痛部位相一致。為了確定痛點,用拇指在腰部反復觸壓,可在下列部位找出最敏感的痛點。如肌肉和筋膜損傷,壓痛點位于骶棘肌處、第3腰椎橫突部和髂骨嵴后部;棘間韌帶損傷,壓痛點在脊柱中線棘突之間,屬深壓痛;棘上韌帶損傷壓痛點在中線棘突上,屬淺壓痛;椎間小關節損傷,壓痛點在椎旁深處;腰骶關節損傷,則在腰骶關節處壓痛。

3.腰背肌痙攣 多數病例受傷側腰肌緊張或痙攣,病人站立或向前彎腰時更加明顯,并使疼痛增劇,長時間臥床休息,緊張的肌肉可變松軟,但用手觸壓后又可緊張。腰部一側受傷時,向對側彎曲肌肉痙攣明顯且劇痛。

4.脊柱側彎 腰部肌肉、筋膜的扭傷、撕裂引起的疼痛,必然導致肌肉發生痙攣,不對稱的肌痙攣,可引起脊柱向傷側的側彎改變。脊柱的側彎是為了照顧受傷組織,使病變周圍組織免受擠壓所產生的一種保護性自動調節。疼痛與痙攣解除后,側攣的脊柱即可正直。

5.牽扯性下肢痛 牽扯性下肢痛系腰肌或韌帶扭傷、撕裂后刺激了有關神經所致牽扯(涉)的部位,多為臀部、大腿后部和大腿前內側等處。在咳嗽、大便用力與活動時牽扯痛加重。

(二)診斷要點

1.有明顯外傷史。應詳細詢問腰部受傷時的具體細節,對診斷有重要幫助。

2.腰部有明顯的疼痛部位及局限性壓痛點。注意壓痛的程度和部位的深、淺及范圍。

3.腰背痛伴有腰肌緊張與脊柱側彎,或牽扯性下肢疼痛。

4.韌帶損傷,在腰前屈時疼痛明顯或加重、伸腰時無顯著改變。肌肉和筋膜損傷,轉動伸屈腰部時均可使疼痛加重。在前屈姿勢下旋轉腰部,若活動受限或疼痛增劇,則系腰椎小關節的損傷。

5.X線拍片檢查,多無明顯異常提示。除疑有骨折外,多數病例不必拍片。

【手法治療】

1.原則 舒筋跳絡、活血散瘀解痙鎮痛

2.施術部位 病變局部(腰部)及其壓痛點。

3.主要手法 推、揉、振、動。

4.取穴 扭傷、人中、腎俞、痛點、大腸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陽陵泉昆侖等穴。

5.時間與刺激量 每次治療十五到二十分鐘為宜,手法刺激宜輕,穴位刺激宜重。

6.手法操作(分以下七個步驟)

(1)按摩扭傷人中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用拇指點、揉、推、按對側扭傷穴(陽池曲池穴連線上四分處)1到2分鐘;拇指或中指端壓人中穴1分鐘左右。肌肉和筋膜損傷,應側重刺激扭傷穴,韌帶及小關節損傷,應側重刺激人中穴。

(2)推揉分撥理筋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立于側旁,用雙手掌或拇指由上而下(從內上向外下)做“八”字形分推數遍,雙手掌自上而下揉脊柱兩側腰肌(以骶棘肌為主)3到5遍,拇指在最痛點處揉、撥(每個痛點2分鐘)并順其纖維方向推理筋肉數遍。

(3)壓振腰部痛點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掌重疊放于痛點部位、隨病人深呼吸向下垂直壓振5到7次(呼氣時壓振、吸氣時抬起)。

(4)捏擠脊柱兩側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多指或手掌由下腰部至中胸部捏、擠脊柱兩側背肌3到5遍。

(5)按壓俞穴動腰法 病人取俯臥位。術者雙手拇指分別按壓兩側環跳、殷門、委中、承山等穴、同時囑病人主動活動腰部。

(7)屈膝屈髖動腰法 病人取仰臥位。術者雙手拇指揉壓陽陵泉、足三里穴零點到1分鐘。而后做屈膝屈髖或回旋活動腰部。

【注意事項】

1.若有后關節錯位,可在側臥位施“推肩扳髖復位法”,坐位施“握腕拉臂推棘法”。急性腰扭傷亦可在俯臥位施“托腿按腰晃伸法”。

2.治療期間,病人應臥硬板床休息,限制腰部晃動3到5日。

參看

32 腰椎后關節紊亂癥 | 慢性腰部勞損 32
關于“中醫傷科按摩學/急性腰扭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97国产精品传媒在线观看,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导航,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二级一区二区 | 五月天丁香婷婷最新 | 日本在线婷婷视频 | 亞洲中文字幕第一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