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糖

跳轉(zhuǎn)到: 導(dǎo)航, 搜索

白沙糖
Bái Shā Tánɡ
白沙糖
別名 石蜜、白糖、糖霜、白霜糖
功效作用 潤肺生津。治肺燥咳嗽口干燥渴,中虛痛。
英文名 White sugar
始載于 本草綱目
毒性 無毒
歸經(jīng) 肺經(jīng)脾經(jīng)
藥性
藥味

目錄

《基本資料》

【藥名】白沙糖

【別名】石蜜、白糖、糖霜、白霜

【拼音】bai sha tang

【英文名】White sugar

【科屬分類】禾本科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ccharum sinensis Roxb.  

《功能與主治》

【歸經(jīng)】脾;肺經(jīng)

【功效】和中緩急;生津潤燥

【主治】中虛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

性味】甘;平

【功效分類】潤燥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入湯和化,10-15g。外用:適量,調(diào)敷。

【用藥禁忌】濕重中滿者慎服。小兒勿多食。  

《考證與各家論述》

Bkc1f.jpg

【考證】出自

1.《綱目》:石蜜,即白沙糖也。凝結(jié)作餅塊如石者為石蜜,輕白如霜者為糖霜,堅白如冰者為冰糖,皆一物而有精粗之異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獅象之形者為饗糖,《后漢書》注所謂猊糖是也;以石蜜和諸果仁及橙橘皮縮砂薄荷之類作成餅塊者為糖纏;以石蜜和牛乳、酥酪作成餅塊者為乳糖;皆一物數(shù)變也。《唐本草》明言石蜜煎,沙糖為之,而諸注皆以乳糖即為石蜜,殊欠分明。按王灼《糖霜譜》云,古者惟飲蔗漿,其后煎為蔗餳,又曝為石蜜。唐初以蔗為酒,而糖霜則自大歷間有鄒和尚者,來住蜀之遂寧傘山,始傳造法。故甘蔗所在植之,獨有福建、四明、番禹、廣漢、遂寧有冰糖,他處皆顆碎,色淺、味薄,惟竹蔗綠嫩昧厚,作霜最佳,西蔗次之。

2.《唐本草》:石蜜,出益州及西戎,煎煉沙糖為之,可作餅塊,黃白色。用水、牛乳、米粉和煎,乃得成塊。西戎來者佳,江左亦有,殆勝蜀者。

3.《食療本草》:石蜜,蜀中、波斯者良,東吳亦有,并不如兩處者。此皆煎甘蔗汁及牛乳汁,則易細白耳。

【各家論述】

1.《本草經(jīng)疏》:石蜜,其味甘,其氣寒,其用在脾,故主心腹熱脹。甘寒能除熱生津液,故止口干渴及咳嗽生痰也。多食亦能害脾,以其味大甘耳。

2.《唐本草》:主心腹熱脹,口干渴。

3.孟詵:治目中熱膜,明目。

4.《綱目》:潤心肺燥熱,治嗽消痰,酒和中,助脾氣,緩肝氣。  

《環(huán)境分布與形態(tài)》

Bkc1g.jpg

【生態(tài)環(huán)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資源分布】為我國南方各地常見有栽培植物。

【植物形態(tài)】甘蔗,多年生草本。稈高約3m,粗2-5cm,綠色或棕紅色,稈在花序以下有白色絲狀毛。葉鞘長于節(jié)間,無毛,僅鞘口有毛;葉舌膜質(zhì),截平,長約2mm;葉片扁平,兩面無毛,具白色肥厚的主肪,長40-80cm,寬約20mm。花序大型,長達60cm,主軸具白色絲狀毛;穗軸節(jié)間長7-12mm,邊緣疏生長纖毛;無柄小穗披針形,長4.5-5mm,基盤有長于小穗2-3倍的絲狀毛;穎的上部膜質(zhì),邊緣有小毛,第1穎先端稍鈍,具2脊,4脈,第2穎舟形,具3脈,先端銳尖;第1外稃長圓狀披針形,有1脈,先端尖,第2外稃狹窄成線形,長約3mm,第2內(nèi)稃披針形,長約2mm。有柄小穗和無柄小穗相似;小穗柄長3-4mm,無毛,先端稍膨大。花、果期秋季。  

《出處》

《中華本草》

關(guān)于“白沙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yī)學(xué)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dǎo)航
推薦工具
功能菜單
工具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97国产精品传媒在线观看,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导航,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在线网址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欧美一区 | 日韩一本一区二区三四区 | 一级日本高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