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瀉
A+醫學百科 >> 濕瀉 |
濕瀉,病名。見《丹溪心法.泄瀉》。即濡泄、洞泄,俗稱水瀉。指泄瀉因于濕傷脾胃所致。《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陰久,多有此病。”《醫學傳燈.泄瀉》:“濕瀉者,腹中不痛,所瀉皆水;或遍身發腫,身熱脈數者,病屬于陽……”《金匱翼.泄瀉諸證統論》:“濕瀉一名濡泄,其脈濡細,其癥泄水,虛滑腸鳴,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濕,則水谷不化,清濁不分。久雨潮溢,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治宜利濕和中,選用胃苓湯,理中丸,柴苓湯;或以除濕湯吞戊己丸;重者用術附湯;久病體虛,肢冷脈細者,宜用消腫健湯,兼服金匱腎氣丸以養元扶正。單純水瀉,可選用五苓散、駐車丸,挾熱者用參連丸。參見濡瀉、洞泄條。
濕瀉又稱“洞瀉”或“濡瀉”。是因水濕阻於胃腸,脾虛不能制水所致,所謂 :“濕盛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臨床表現有身重、胸悶、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黃赤、舌苔滑膩、脈濡緩等。
出自A+醫學百科 “濕瀉”條目 http://www.crossoverdream.com/w/%E6%B9%BF%E6%B3%BB 轉載請保留此鏈接
關于“濕瀉”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