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鹽
A+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大青鹽 | 中藥圖典 |
大青鹽 Dà Qīnɡ Yán |
|
---|---|
![]() |
|
別名 | 青鹽、石鹽、戎鹽、胡鹽、禿登鹽、陰土鹽、寒鹽、冰石、羌鹽、巖鹽 |
功效作用 | 涼血,明目。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外治目赤腫痛,牙痛。 |
英文名 | |
始載于 | 《五十二病方》 |
毒性 | 無毒 |
歸經 | 心經、肺經、肝經、腎經、膀胱經 |
藥性 | 寒 |
藥味 | 咸 |
【藥 名】:大青鹽
【拼 音】:DAQINGYAN
【英文名】:Halite
【功 效】:涼血明目,滋腎利下。
【主 治】: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痛,風眼爛弦,牙痛。
【性味歸經】:咸,寒。①《別錄》:“味咸、寒,無毒。”②《日華子本草》:“平。”③《本草衍義》: “甘,咸。”入心、腎、膀胱經。①《本草衍義》:“入腎。”②《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經。”③ 《長沙藥解》:“入足太陽膀胱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分;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用藥忌宜】:水腫忌服。《得配本草》:“嘔吐者禁用。”
【藥物配伍】:配茯苓,既可滋補脾腎之虛,又可清熱利水,用治療淋癥之小便不利等癥;配桑葉,祛風熱之邪,治療血分有熱的丹赤腫痛,吐血等癥。
【別 名】:胡鹽(《別錄》)、禿登鹽、陰土鹽(《唐本草》)、石鹽、寒鹽、冰石(《石藥爾雅》)、羌鹽(《日華子本草》)、青鹽(《本草圖經》)、巖鹽(《地質礦物學大辭典》)、大青鹽(《中藥志》)
【處方名】:青鹽、戎鹽
【商品名】:戎鹽,青鹽,大青鹽。以純凈色青者為佳。
【動植物資源分布】:主產青海鹽湖中,其他如陜西、山東、安徽、云南、甘肅、新疆、內蒙古等地亦產。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全年可采,一般多在6~8月間進行,自鹽湖中取出,曬干。
【拉丁名】:藥材大青鹽Halitum原礦物Halite
【炮制方法】:揀凈雜質,簸凈灰沙。
【考 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李當之:“戎鹽,味苦臭,是海潮水澆山石,經久鹽凝著石,取之。北海者青,南海者赤。”②陶弘景:“戎鹽,其形作塊片,或如雞鴨卵,或如菱米,色紫白,味不甚咸,口嘗氣臭,正如毈雞子臭者,言是真。又河南鹽池泥中白有凝鹽,如石片,打破皆方,青黑色,善療馬脊瘡,又疑此或是。鹽雖多種而戎鹽、鹵堿最為要用。”③《綱目》:“《本草》戎鹽云,北侮青,南海赤,而諸注乃用白鹽,似與本文不合。按《涼州異物志》云,姜賴之墟,今稱龍城,剛鹵千里,蒺藜之形,其下有鹽,累棋而生,出于北國,故名戎鹽。白者乃光明鹽,而青鹽、亦鹽則戎鹽也。故《西涼記》云,青鹽池出鹽,正方半寸,其形如石,甚甜美。《真臘記》云,山間有石,味勝于鹽,可琢為器。《梁杰公傳》言,交河之間,掘磧下數尺,有紫鹽,如紅如紫,色鮮而甘,其下丈許有瑿珀。《北戶錄》亦言,張掖池中出桃花鹽,色如桃花,隨月盈縮。今寧夏近涼州地鹽井所出青鹽,四方皎潔如石山。丹衛即張掖地,有池,產紅鹽,紅色,此二鹽即戎鹽之青、赤二色者。醫方但用青鹽而不用紅鹽,不知二鹽皆名戎鹽也。所謂南海、北海者,指西海之南北而言,非炎方之南海也。”
【生藥材鑒定】:為正方形或不規則多棱形,直徑1~2厘米。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多數顆粒均有小形孔洞1至數個,孔洞為圓形或不規則形。質硬,可砸碎,斷面潔凈而光亮。氣微,味咸。以純凈、色青者為佳。易溶于水。水溶液顯鈉鹽與氯化物的各種特殊反應。顯微鑒定: 取本品碎粉少許,用折射率為1.54浸油制成薄片,在偏光鏡下觀察:多呈立方體形或近立方形;無色透明。突起和糙面幾乎見不到。干涉色為均質性,正交偏光間全黑,錐光鏡下不顯干涉圖。折射率:N=1.544。
【中藥化學成分】:氯化鈉,可能含雜質 Ca++ 0.084%,Mg++0.016%, SO4 0.25%, As<4 p. P. M., Fe+++ 0.0002%等。主含NaCl(石鹽);尚含少量鐵、鈣、鎂、鉀、硫酸根、碳酸氫根等,少量成分含量因產地而異。
【中藥化學鑒定】:本品溶于水。水溶液呈中性、顯鈉鹽和氯化物的鑒別反應。 (1)鈉鹽鑒別反應:①取鉑絲,用濃鹽酸濕潤后,蘸取本品在無色火焰中燃燒,火焰即顯鮮黃色。②取本品中性溶液,加醋酸氧鈾鋅試液,即發生黃色沉淀。 (2)氯化物鑒別反應:取本品溶液,加硝酸呈酸性后,加硝酸銀試液,即發生白色沉淀;分離,取沉淀,加氨試液,沉淀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復生成。另有建議用紅外光譜法鑒定。
|
關于“大青鹽”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