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風濕病
A+醫學百科 >> 復發性風濕病 |
疾病概述
復發性風濕病,也稱反應型風濕癥、回紋型風濕癥,是一種反復急性發作的關節炎,常突然起病,疼痛在幾小時內達到高峰,疼痛程度不一,可以從鈍痛到嚴重的爆裂性疼痛。每次發作以單個或少數幾個關節開始,以膝關節最常受累,每次發作很少超過3天-1周。發作間期完全正常,類似于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約1/3的患者關節周圍組織受累,表現為足跟、指墊、前臂和跟腱的腫脹和疼痛、壓痛,實驗室檢查及關節X線檢查均無異常發現。
由于該病的每次發作都可在短時間內很快自行緩解,所以很難評定各種藥物的療效。作甾體抗炎藥可縮短發作持續時間,如每日服用可預防發作。對發作頻繁或持續較久的病例可予青霉胺或舍制劑減少發作頻率。少數對上述藥物反應不好的患者可試用小劑量激素。
疾病描述
復發性風濕病又名Hench-Rosenberg綜合征、發作性風濕癥。是一種不常見的復發性急性關節炎和關節周圍炎,關節無變形或障礙,也無血清學異常。
發病年齡9~54歲,以30歲左右最多,常突然發病,無前驅癥狀。四肢、膝、肩、腕、肘、踝及掌跖等關節較常見,可單發或多關節受累,一般不對稱。局部癥狀自僵硬到疼痛,大部分(85%)關節的背側皮膚呈暗紅色到鮮紅色不等,腫脹伴陣發性疼痛。關節炎癥狀通常在1周內消失。病理檢查在滑膜可見有多形核白細胞滲出反應。X線未見骨質變化。無發熱等全身癥狀。可反復發作。皮疹常發于關節附近,和關節炎同時可見,也有發于遠離關節部位者,以有自發痛、壓痛的滲出性紅斑為特征。紅斑為風團性,約4 cm大小,位于足、掌跖、指腹、前腕、大腿、跟腱等處,數小時到24h消失。組織學檢查可見真皮水腫和血管周圍淋巴細胞、多形核白細胞浸潤的血管炎表現。少數病例可有皮內和皮下結節,略小于豌豆大小,急速出現于肘、膝、手腕、手指的伸側和背側等處。早則數日,遲則數周消失。組織病理為伴成纖維細胞增殖的非特異性炎癥。
病理生理
有認為本病是一獨立疾病,也有認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亞型。類風濕因子陽性者不少。
診斷檢查
根據臨床肌實驗室檢查即可診斷。
治療方案
目前尚無特效治療。非特異性抗炎癥藥物如消炎痛等,療效尚難肯定。小劑量皮質類固醇、秋水仙堿、金鹽制劑和羥氯喹或青霉胺等亦可試用。
關于“復發性風濕病”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