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脫性唇炎
A+醫學百科 >> 疾病百科 >> 炎癥 >> 剝脫性唇炎 |
又稱慢性唇炎、慢性光化性唇炎。以唇粘膜紅腫、糜爛、皸裂、脫屑為主要特征,其癥時輕時重,日久不愈。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與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煙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樂器吹奏等因素有關。中醫稱之為“唇風”,認為本病或因風火毒邪搏結于唇;或因過食辛辣厚味,脾胃濕熱,熏灼唇部;或因皮經血燥生風所致。
臨床表現:
1、本病多發于下唇,也有上唇發病者。病情長,有反復發作史,以冬、春干燥季節多發,嚴重者可四季發病。2、唇粘膜腫脹,色暗紅,干燥,有廣泛灰白色秕糠狀鱗屑,或有皸裂,局部發癢發干,灼痛不適。嚴重者可有糜爛、膿性分泌物,可影響到嘴唇功能(粘連后不能張開)。
具有以上病史及臨床表現即可診斷。
剝脫性唇炎在臨床上分幾型
①光化性唇炎
以下唇的唇紅部糜爛為主要特征,唇部不同程度腫脹,輕者具有淡黃色滲出液,癡皮顏色較淺;重者則有潰瘍形成,出血而形成血癡。病情時輕時重,可遷延.數日或更長的時間。患者常感到局部灼熱、疼痛、干燥,唇部活動受到影響。
②干燥脫屑性唇炎
此型慢性唇炎以唇紅部干燥脫屑為主要癥狀,有時可伴有縱裂溝,如果裂溝較深,可以出血,形成血癡。患者因為感覺唇部干燥、疼痛,所以常常習慣用舌頭舐唇加以濕潤,誰知反而愈舐愈嚴重。
③腺性唇炎
是由于唇部黏液腺肥厚、腫大而引起。患者常常具有局部腫脹、麻木的感覺。翻開腫大的唇部,可見唇內側黏液腺導管口微紅,有稀薄的或膿性黏液從導管口滲出,呈小水珠狀。
本病多見于20~40歲的人,以上唇多見,唇部呈彌漫性腫脹,顏色正常,捫之較軟。該病易反復發作,而且復發后腫脹較前一次加重,如此而成為持久性的腫大。
除了上述幾種類型的慢性唇炎之外,其他一些口腔黏膜病在唇部也有所表現,如慢性盤狀紅斑瘡、狼瘡糜爛型扁平苔蘚、多形滲出性紅斑。這幾種病在唇部均可表現為糜爛、出血結痂,給診斷造成困難。此時應應首先控制炎癥,炎癥控制后有些病程的特征清晰可見,如果仍不能明確診斷可做病理診斷。
目前西醫對本病的治療多采用以局部治療為主的方法,但對于遷延日久的慢性唇炎患者,則療效不佳。
本病相當于中醫學“唇風”等范疇。其病多因陽明胃熱,脾經血燥,或復感風邪,風熱相搏所致。
治療
1.首先應避免易感因素,改正不良習慣。
2.西醫療法
(1)對日光敏感者可給氯喹0.25mg/d,1~2次/d,或煙酸150mg/d,3次/d。
(3)局部用和緩消炎軟膏或油劑,如:皮質類固醇軟膏、松柄碘擦劑、清涼軟膏,或用10%金銀花溶液濕敷。有皸裂者亦可涂2%硝酸銀溶液,鱗屑多時外用蛋黃油、甘草油等。
(4)慢性頑固久治不愈者可試用X線或激光照射。
3.中醫治療
|
關于“剝脫性唇炎”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