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膠性腸病
對
麥膠性腸病
的源代碼
跳轉到:
導航
,
搜索
編輯這個頁面須要登錄或更高權限!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用戶組的用戶才能使用:
自動確認用戶
如果您還沒有登錄請
登錄
后重試。A+醫學百科是一個開放式網站,修改本站大部分內容僅須要
花10秒鐘時間創建一個賬戶
。 如果您已經登錄,本頁面可能是受保護的內容。如果您認為有修改的必要,請
聯系本站管理人員
。
條目源代碼:
[[麥膠性腸病]](gluten-induced enteropathy)又稱[[乳糜]]瀉(coeliac disease)、非熱帶性[[脂肪瀉]](nontropic sprue),在北美、北歐、澳大利亞[[發病率]]較高,國內很少見。男女之比為1∶1.3~2.0,女性多于男性,任何年齡均可發病,發病高峰年齡主要是兒童與青年,但近年來老年人發生本病的人數在增多。 ==診斷== 對長期[[腹瀉]]、[[體重減輕]]的病例,應警惕[[小腸]]吸收不良的存在。診斷麥膠性腸病首先要與其他腸道器質性[[疾病]]、[[胰腺]]疾病所致的吸收不良加以鑒別。根據糞脂、胃腸X線檢查,各項小腸吸收試驗醇溶麥膠[[蛋白]]等[[抗體]]測定,內鏡以及小腸粘膜[[活組織檢查]]可初步作出診斷,然后經治療試驗可說明與麥膠有關,才能最后確定診斷。 ==治療措施== 確定診斷后,針對病因進行綜合替補[[療法]],以飲食療法最為重要。 (一)飲食治療 避免食用含麥膠飲食(如各種麥類),如將面粉中的面筋去掉,剩余的[[淀粉]]可食用。原則上以高蛋白、[[高熱]]量、低脂肪、無刺激性易[[消化]]的飲食為主。 (二)對癥治療及[[支持療法]] 補充各種[[維生素A]]、B族、C、D、K及[[葉酸]]。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失調,必要時可輸人體[[白蛋白]]或[[輸血]]。 (三)[[腎上腺皮質激素]] 危重病例可[[靜脈滴注]]ACTH,或可口服[[強的松]]或[[強的松龍]]。有時能改善小腸吸收功能,緩解臨床[[癥狀]],但停藥后常復發,且長期應用有水、鈉[[潴留]],加重低鉀及[[骨質疏松]]。 ==[[病因學]]== 本病與進食[[麥粉]]關系密切,大量研究已證實麥膠(gluten)可能是本病的致病因素,故最近將本病病名直接改為麥膠性腸病,并認為發病機理是遺傳、[[免疫]]和麥膠飲食相互作用的結果。 本病患者對含麥膠(俗稱面筋)的麥粉食物異常敏感,[[大麥]]、[[小麥]]、[[黑麥]]、燕麥中的麥膠可被[[乙醇]]分解為麥膠蛋白(即麥素gliadin),其可能為本病的致病因素。麥素含有豐富的[[谷氨酸]]和[[脯氨酸]],應用電泳技術可分離為α、β、γ和δ4種麥素。α麥素對小腸粘膜具有[[毒性]]。麥膠蛋白對腸粘膜的毒性在繼續水解后消失。正常人小腸粘膜細胞內有多[[肽]]分解酶,可將其分解為更小[[分子]]的無毒物質,但在活動性乳糜瀉病人,腸粘膜[[細胞]][[酶活性]]不足,不能將其分解而致病。 本病的免疫病理研究發現,在活動性乳糜瀉病人的血、小腸分泌物及糞中可檢出醇溶麥蛋白抗體,近來亦可檢出[[肌內膜]]和網狀蛋白的IgA抗體。在禁食麥膠膳食一段時間后,再進麥膠食物時,患者[[血清]]中[[溶血]][[補體]]和C3急劇下降,并可測出免疫復合體。小腸粘膜活檢可見到[[上皮]]間[[淋巴細胞增多]],原位[[增殖]],其中主要是[[致敏]]T細胞,體外[[器官培養]]實驗表明T細胞激活可造成[[小腸絨毛]][[萎縮]]和腺體隱窩[[增生]],以上均可提示本病是麥膠引起的一種免疫性疾病。 本病具有遺傳傾向,與MHC[[基因]]密切相關,已觀察到患者家屬中多人得病,在家族中的無癥狀者,可檢出有醇溶麥蛋白、網狀蛋白及肌內膜蛋白抗體[[攜帶者]]。 ==[[病理]]改變== 主要病理變化在于小腸粘膜,病變的程度和范圍有很大的差異。小腸粘膜[[絨毛]]萎縮、變平、變形,甚至消失。表層環狀細胞減少,上皮下層有炎性細胞增多和腺體增生。粘膜柱狀[[上皮細胞]]變低平。胞漿有空泡,核大小不一,[[微絨毛]]模糊不清。有些病例粘膜粗厚,呈慢性炎變,絨毛仍存在,但雜亂無章,腸腔可有不同程度擴大。 腸粘膜細胞的酶分泌減少,如[[二糖酶]]、[[二肽酶]]、脂酶、[[磷酸酶]]以及[[脫氫酶]],腸液及腸道[[激素]]分泌亦減少。因此,不但腸粘膜吸收面積減少,吸收功能減低,酶的活性也下降,并致消化食物的功能亦減低。病人每天丟失大量脂肪、蛋白、糖、水份和鹽類,以致引起各種相應臨床癥狀。 ==[[臨床表現]]== 本病的臨床表現實質上是由營養物質消化吸收障礙而致的[[營養不良綜合征]]群,臨床表現差異很大,相當多的病人癥狀很輕,不易覺察,成人患者的表現可不典型,常見的癥狀和[[體征]]如下: (一)腹瀉、[[腹痛]] 80%~97%的病人有腹瀉。典型者呈脂肪瀉,糞便色淡、量多、油脂狀或泡沫樣,常飄浮于水面,多具[[惡臭]]。每日大便次數從數次至十余次。多數患者有經常性或間歇性腹瀉;少數早期或輕型病例可無腹瀉,甚至可有[[便秘]],常可被漏診。腹痛較腹瀉少見,多為[[腹脹]]痛,常在[[排便]]前出現。[[腹部]]可有輕度[[壓痛]]。有些病例有明顯腹脹、[[惡心]]和[[嘔吐]]。 (二)體重減輕、倦怠[[乏力]] 程度不一,幾乎為必有的表現。[[消瘦]]、乏力主要因[[蛋白質]]、脂肪等[[吸收障礙]],另[[脫水]]、缺鉀、[[食欲不振]]也是重要因素。嚴重病例可呈[[惡病質]]。 (三)[[維生素]]缺乏及[[電解質紊亂]]的表現 鈣和維生素D缺乏可致[[手足搐搦]]、[[感覺異常]]、骨質疏松、[[骨軟化]]并可引起[[骨痛]]。[[維生素K缺乏]]可致[[出血傾向]]。[[維生素B]]族缺乏可致[[舌苔]]、[[口炎]]、[[口角炎]]、[[腳氣病]]、[[糙皮病]]樣[[色素沉著]]等。維生素A缺乏可致[[毛囊]]角化、[[角膜]]干燥、[[夜盲]]等。半數以上病人有[[貧血]],并伴有凹甲。少數病人可有[[肌肉壓痛]]及[[杵狀指]](趾)。 (四)[[水腫]]、[[發熱]]和[[夜尿]] 水腫常見,發熱多因伴發[[感染]]所致。發病期夜尿量多于晝[[尿量]],可有IgA[[腎病]]、[[不育癥]]、出血傾向。 ==輔助檢查== (一)[[血液]]檢查 多數為大紅細胞性貧血,亦有[[正常紅細胞]]性或混合性貧血。血清鉀、鈣、鈉、鎂均可降低。[[血漿]]白蛋白、[[膽固醇]]和[[磷脂]]及[[凝血酶原]]也可降低。嚴重病例的血清葉酸、[[胡蘿卜素]]和維生素B12水平亦降低。 (二)糞脂定量測定和脂肪吸收試驗 一般采用Van de kamer測定法。正常人每日入脂肪50~100g時,糞脂量均<5g/d,脂肪吸[[收率]]>95%。 試驗方法:連續進食標準試餐(含脂量60~100g/d)3天,同時測定其糞脂量3天,取其每日均值。如糞脂定量>6g/d,或脂肪吸收率<95%,均可認為有[[脂肪吸收不良]]。 糞脂定量試驗方法簡便,絕大多數的脂肪瀉病人可據此作出診斷。但不夠靈敏,在輕癥或脂肪攝入量<60g/d者,糞脂量不一定增高。脂肪吸收試驗能精確地反映脂肪吸收狀況。 (三)131碘-[[甘油三酯]]及131碘-[[油酸]]吸收試驗 試驗前口服[[復方碘溶液]](Lugol溶液)以封閉[[甲狀腺]]的吸131碘功能。服131碘-甘油三酯(或131碘-油酸)及[[花生油]]和水各0.5ml/kg后,留72小時內的糞便,并計算由糞便排出的放射量占攝入放射量的百分比。糞便131碘-甘油三酯排出率>5%,或131碘-油酸>3%,均提示[[脂質]]吸收不良。本試驗方法簡便,但準確性不如糞脂[[化學]]測定法。 (四)血清胡蘿卜素濃度測定 是一有價值的篩選試驗,正常值大于100IU/dl。在小腸疾患引起的吸收不良時常低于正常,胰原性[[消化不良]]時正常或輕度降低。在[[營養不良]],攝食不足、高熱或某些[[肝病]]時亦可減少。 (五)其他小腸吸收功能試驗 水溶性物質如[[木糖]]、[[葡萄糖]]、[[乳糖]]、葉酸可用于測定上段小腸吸收功能。在[[原發性]][[吸收不良綜合征]]患者可有典型的減損,而在胰原性或其[[繼發性]]脂肪瀉時可正常。 1.右旋木糖(D-xylose)吸收試驗 右旋木糖口服后在[[空腸]]段被動吸收,不在體內[[代謝]]而主要經[[腎排泄]]。在[[腎功能]]正常時,右旋木糖試驗最能反映空腸的吸收功能。方法為[[空腹]]口服右旋木糖25g(溶于250ml水中),再飲水250ml以促進[[排尿]]。正常時,服后5小時內尿中可排出右旋木糖為4.5~5g,如排出量為3~4.5g為可疑不正常,<3g者肯定為小腸吸收不良;或口服2小時,測其血濃度,正常>20mg/dl。[[腎功能不全]]時,尿中排出右旋木糖減少而呈[[假陰性]],但血濃度正常。腸道有大量[[細菌繁殖]]、胃滯留以及[[腹水]]患者,木糖經腎排泄也可減少而影響試驗結果。由于攝入右旋木糖25g后,少數病人有[[上腹]]不適、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故有人改用口服右旋木糖5g法。正常人5小時尿內排出量應>1.0~1.2g。診斷價值與口服25g法相似,但不良反應減少。近年采用右旋木糖氫[[呼吸]]試驗法,不受腎功能影響,與尿木糖[[排泄]]試驗一樣有效。 2.[[維生素B12]]吸收試驗 應用[[放射性]]鈷標記維生素B12可測定[[回腸]]下段的吸收功能。先肌注維生素B121mg,使體內庫存[[飽和]],然后口服60鈷或57鈷標記的維生素B122μg,測定48小時內尿放射性含量。正常應>8~10%。在回腸功能不良或切除后,腸內[[細菌]]過度繁殖(如[[盲袢綜合征]])時,尿內排量均低于正常。 3.14C-[[甘氨膽酸]]-[[呼氣]]試驗 口服14C甘氨膽酸10微居里,正常人絕大部分在回腸吸收,循環到[[肝臟]]再排入膽道。僅極小部分排至[[結腸]]而從糞中排出;另一部分則代謝成14CO2通過肺排出。正常人口服14C-甘氨膽酸后,4小時內糞內14CO2的排出量<總量的1%,24小時排出量<8%。在小腸內有大量細菌繁殖、回腸切除或功能失調時,由肺呼出14CO2和糞內14C的排出量明顯增多,可達正常人的10倍。 (六)胰腺功能試驗 在[[慢性胰腺炎]]、[[胰癌]]和胰[[囊腫]]性[[纖維化]]時,均可顯示異常,以助胰原性吸收不良的診斷。 (七)胃腸X線檢查 小腸常有功能性改變,多見于空腸中段及遠端,主要表現為腸腔擴大,[[積液]]和鋇劑沉積;腸曲分節呈雪片狀分布現象;粘膜皺襞增粗或腸壁平滑呈“臘管”征;鋇劑通過時間延緩等。胃腸X線檢查還可除外[[胃腸道]]其他器質性病變。 (八)內鏡檢查 應用插入型小腸鏡可達屈氏[[韌帶]]以下60~100cm。[[探針]]式小腸鏡長256cm,頭端直徑約5mm,插入空腸后借助腸[[蠕動]],緩緩關入遠端回腸,甚至到達結腸,操作過程需要6~8小時,一般能看到50%~70%的小腸粘膜,可作直視下活檢,提高了小腸病變的診斷水平,基本上取代了盲目抽吸活檢術。[[結腸鏡]]有時可通過[[回盲瓣]],觀察回腸末端病變。 正常小腸粘膜的外觀與[[十二指腸]]粘膜相似,上段空腸粘膜為環形皺襞,粘膜表面呈絨毛狀,往下至回腸末端皺襞漸減少幾乎消失,絨毛短鈍。小腸吸收不良時,粘膜基本特征是絨毛變短、增粗、倒伏及剝脫等萎縮表現。 此外,醇溶麥膠蛋白抗體、肌內膜蛋白和網狀蛋白的IgA抗體檢測有助本病的診斷。 [[分類:疾病]] ==參看== *[[家庭診療/乳糜瀉]] *[[消化病學/乳糜瀉|《消化病學》- 乳糜瀉]] ==健康問答網關于麥膠性腸病的相關提問== <rss title=off time=720000>http://www.wenda120.com/tags/357/rss</rss> {{導航板-過敏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導航板-消化系統疾病}}
在這個頁面上使用的模板有:
模板:Navbox
(
查看源碼
)
模板:Navbox subgroup
(
查看源碼
)
模板:·
(
查看源碼
)
模板:導航板-消化系統疾病
(
查看源碼
)
模板:導航板-過敏反應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
查看源碼
)
返回到
麥膠性腸病
。
個人工具
登錄/創建賬戶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查看
閱讀
繁體/正體
編輯修改
修訂歷史
動作
搜索
導航
首頁
大醫精誠
人體穴位圖
中藥圖典
全國醫院列表
醫學電子書
藥品百科
中醫百科
疾病診斷
急救常識
疾病查詢
中藥百科
中醫方劑大全
怎樣看化驗單
全國制藥企業
醫科院校大全
醫事漫談
醫學下載
醫學視頻
推薦工具
醫學網站大全
醫學詞典
醫學資訊博客
功能菜單
添加頁面
志愿者招募中
積分排名
關于廣告
網站事務
最近更改
工具箱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所有特殊頁面
隱私政策
關于A+醫學百科
免責聲明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三区,97国产精品传媒在线观看,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导航,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五月天国产精品
|
日本在线视频中文有码
|
一级国产精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激情欧美
|
日本欧美动漫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成色在线香蕉
|